閱讀需要 5 min
開學的第一課到底該講些什么?恐怕是每一位老師心頭的大難題。其實幾千年來,中國古人早就給出了我們答案。
中國文化,非常重視禮樂教育,可以說這是古人培養(yǎng)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徑。禮教是倫理教育,樂教是藝術教育,后者使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滲透出一種追求藝術境界的精神。
中國藝術注重表意,講究體悟,要求藝術家從事藝術時應向天道學習,認識每種具體事物的本性,建立起道德自覺,增益人生智慧,這一點深刻表達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,在今天仍然起到提升人類道德,使人們達到自我完善的作用。
藝術精神所包含的意義比一般的藝術教育或藝術種類寬泛得多,在某種程度上,是超越了具體藝術的一種精神。如果認為中國文化不是一種充滿藝術精神的文化,這種認識就不夠全面。
講到藝術,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藝術形式。從文學上講,有漢賦、唐詩、宋詞、元曲和明清小說等。從音樂上講,不但有傳統(tǒng)音樂,還把外來音樂、舞蹈都吸收進來,使之變得豐富。中國道德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。我們經(jīng)常講“真善美”,“真”是對知識、真理的追求,“善”是對倫理、道德的追求,“美”是對藝術境界的追求。這是“真善美”的統(tǒng)一,也是道德追求和藝術追求的融通合一。中國人還把藝術精神貫徹到日常生活中,中國人的生活是藝術的生活,禮樂教化是生活的重要內容。對于樂教,孔子說:“興于詩,立于禮,成于樂。”他主張通過“樂”完成對人格的培養(yǎng)。古人把音樂教育放在重要地位,音樂是最迅速、最深刻的感人方式,可以移風易俗。中國歷史上把禮樂和刑政放在同等地位。“禮樂刑政,其極一也”,禮樂和刑政最終的目的完全一樣?!奥曇糁?,與政通矣”,聲音的道理跟政教是相通的。《樂記》辨明了音樂的幾個層次:第一層是“知聲而不知音者,禽獸是也”,即只知聲不知音就跟禽獸一樣;第二層是“知音而不知樂者,眾庶是也”,即普通人只知道音而不知道樂;第三層是“唯君子為能知樂”,只有君子才能知道樂?!稑酚洝氛J為禮和樂相互配合,音樂對人的感受力、震懾力最為強大,即:“故樂行而倫清,耳目聰明,血氣和平,移風易俗,天下皆寧。”
顯然,在中國文化中,音樂絕不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生理欲望,而是引導社會風氣、培養(yǎng)人們的情操,使人們達到理想的人格境界。形式固然重要,但只停留在外在,根本不是樂的本質??鬃右灿写祟愃枷耄墩撜Z》記載:“禮云禮云,玉帛云乎哉?樂云樂云,鐘鼓云乎哉?”真正的樂教,或者說藝術的精神,是通過外在形式尋求人生最高境界。“德成而上,藝成而下”,音樂的根本在于培養(yǎng)人的德行,而藝事是其次的。提升人生境界需要由藝入道,同時要用“道”來統(tǒng)攝“藝”。
任何藝術都不是孤立的,它不僅是藝術家個人主體意識的表達,更重要的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境界表達,每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都應貫徹這種精神。可以說,不是為了藝術而藝術。
有人提出,中國沒有藝術,因為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過分強調藝術的社會作用或政治意義,而沒有凸顯藝術自身的獨立性。因此,近代以來很多人都在探討所謂藝術自覺。他們認為,藝術自覺是藝術能夠脫離政治,只反映藝術家的個人追求,或者追求形式上的完美,而不去管其內容對大眾是否有利。這其實是一種誤導性錯誤觀點。很多研究者認為,魏晉時期,中國的藝術才開始進入藝術自覺,代表人物就是“竹林七賢”,嵇康、阮籍、劉伶、阮咸等非常強調狂放、放任。仔細考察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這批人之所以狂妄,很大程度上是為躲避當時激烈的政治斗爭,通過表面的狂妄來保護自己。他們內心并非真正放任,相反,他們非常重視禮樂規(guī)范。譬如,阮籍雖然非常狂放,但教育兒子決不能學習自己的放蕩不羈。嵇康雖提出“越名教而任自然”,但在《養(yǎng)生論》中提出,完全放任自己會害了自己。
▲《竹林七賢》,清代楊柳青年畫。(圖片來源:視覺中國)
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,藝術家們有社會責任,藝術必須要有鮮明的社會倫理內容。每位藝術家都應具備非常明確的社會責任感和社會意識,不能隨心所欲。否則,很難說社會風氣會被引導到一個什么樣的方向,這是非??膳碌?。西方藝術有九成涉及宗教藝術。除去個性張揚的表達,西方還有非常傳統(tǒng)的宗教教化。中國沒有像西方那樣的宗教形式,如果我們抽掉做人道理和人際關系的教化,而僅去學習西方近現(xiàn)代以來所謂張揚個性的表達,就會失去自己的根本,失去道德防線,這是非常嚴峻的問題。人們對好的詩篇和散文常評價為“膾炙人口”,因為好的作品不僅辭章華美,更重要的是寓意深刻。宋代周敦頤的《愛蓮說》雖然很短,但其中的寓意卻非常深刻。通過對牡丹、菊花、蓮花的比較,突出了三種花的品格,更凸現(xiàn)了喜愛這三種花的人的不同追求?!对狸枠怯洝窞榇蠖鄶?shù)人所熟知,范仲淹發(fā)出“先天下之憂而憂,后天下之樂而樂”的慨嘆,這樣的名句,不僅辭藻優(yōu)美,而且含義深刻。對聯(lián)里也有這樣的例子,如“未出土時先有節(jié),及凌云處尚虛心”,描寫的是竹子,非常貼切。我們從中可以體會到做人的道理,人應該像竹子一樣,要有節(jié)操,就算到了再高的地位,也要虛心,謙遜有禮。藝術精神就是這樣體現(xiàn)在中國文化中,引導人們向上、向善。不能玩物喪志、好惡無節(jié),而應當通過藝術提升修養(yǎng),提升欣賞趣味、審美境界,進而體悟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。(本文節(jié)選自樓宇烈先生2023年出版新書《中國的智慧》。)